找到相关内容1752篇,用时6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宗教之生死智慧与人类的灵性关怀

    构成宗教的生死智慧。这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一般而言,科技可以帮助人类去征服自然,提高生产率,获得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,大幅度提升生活的水准,但却难以解答人类之死及死后世界究竟是什么的问题。原因很...本质上即是对“彼岸”世界、超越性的存在的一种解释模式。可见,现代人要提升生死的品质,必须要宗教的参与。  总之,世间每一个人无不都在“生”,故有“生”之意义与价值的追求;世间之人又无不面临死亡,故而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23562964.html
  • 《传心法要》初解

    这是一种错误的知见。从体性上讲,一切法本无实义,性空故;但是在事相上,不同的教法有不同的功用;世间善法可以净化人心,提高人格修养,但是不能指导众生得到解脱,不能生死;方便法是对不同的根性的众生而设立...,本自具足,不假修添;遇缘即施,缘息即寂;若不决定信此是佛,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,皆是妄想,与道相乖  当下这个觉之心就是,但是,动念外求就背离自心。自心本来就像虚空一样,没有边际,是没有办法进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22563223.html
  • 柏林夜话

    上面,那么佛法就没有依托、没有根据、没有土壤。佛法讲此岸即彼岸,此岸与彼岸之间你们不要认为真的有一个鸿沟,真的要跨越一步,一步都不要跨越,当下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,此岸就是彼岸,生死就是涅槃,烦恼就是菩提。如果你离开此岸去找彼岸,可以说那是一种痴心妄想,离开生死想要去证得涅槃,同样也是痴心妄想。佛法讲到最究竟的时候,或者禅宗讲到最究竟的时候,就是讲这个问题,所以我提倡生活禅,有时候我是讲生活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45963292.html
  • 试论敦煌壁画中的佛教环境保护意识

    人手牵一羊,羊正抬头仰望获得自由之飞鸟。在今天的许多寺庙里还保存有放生池,有些地方也仍然在举行放生活动,前几年兰州市的佛教界也曾组织大规模的放生活动。放生是因佛教戒杀生而来,体现生死轮回之说,同时...如一子想,是故不应食一切肉。  众生在生死中轮回不息,今天是人,明日可能就成饿鬼或畜生:今日是异类,明天可能就变成同类。宣传并强调人类是众生中的一员,与其他生物都是绝对平等的,大家都在时间和空间中...

    胡同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2763445.html
  • 慧远的佛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

    相对“顺化”而言。他认为在家处俗者,顺应着事物的流转变化,而出家超俗的则“知超化表以寻宗”,脱离生死流迁而追求佛的至极境地,亦即达到涅檠。所以他又把出家...所以要拉拢汉族地主阶级,并陆续使用一些汉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。而且,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相对落后,欲要称霸中原,必定要融合吸收较为先进的汉文化。所以此时传统思想文化开始有复兴趋势。石勒时曾大学、...

    业露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4863738.html
  • 《楞伽经》导读(一)

    阴”与外境接触时,所起的感受,能够“法性体净”(自然的清净),不受污染,那么就不生起无明,因而便脱离生死(盖无明为生死之本),由是得证自相常住的法身。   说自相常住,即如《大涅盘经》说“常、乐、我...“大圆满”即能秉承印度古学,以“大中观”作为修行的见地。   在寂护之前;有印度学者写成一本《究竟一乘宝性论》(Mahayana uttaratantra)。西藏认为此论乃弥勒菩萨所造,汉土则说是...

    谈锡永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0663964.html
  • 禅宗语言、诗歌、公案的阐释话语体系

    一片。   (5)超越断常禅语系列 “断”为生死,“常”为涅架。不二法门破除二者之别。慧能说:“无常者,即佛性也。”佛教的悲怀就是让人从无常中解脱出来,通过实现佛性而进入涅槃。但真正的涅架无非...质性,无心而澄澈,没有情感的粘着胶葛。禅宗诗歌,以清新美丽的意象,生动直观地表达这种悟境。在禅宗诗歌中,能观与所观,“如净琉璃含宝月”,纯明澄澈。禅者突破生死牢关,别具雍容洒脱的襟怀,用这种襟怀直觉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10264022.html
  • “道”与“心”--小论庄子与禅宗的共通之

    人格超越提供积极的范例。   三、“齐死生”的洒脱与“离境无生灭”的放达  庄子的“生死观”  在我国古代哲学家中,对生死问题做过最细致详尽探究的,就是庄子。他认为,死生皆为变化之自然,“死生,命也,...赘疣,并无可乐;死为气散,恰似决溃,亦不必哀。这种对于生死的达观,是庄子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,在《庄子》一书的外篇中,还记载这么一个故事:  “庄子妻死,惠子吊之。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,惠子曰:与人居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1464218.html
  • 陈泉州:答疑解问

    仗佛的愿力接引众生去他的净土,然后在那里继续学佛,然后成佛。去弥陀净土可不退转,而在六道里须证到八地菩萨的果位,方可不退转。此法门是为深厌生死者而设的方便法门,而不是直接成佛之道。  “我”、“法”二...,对释迦牟尼佛来说死这个概念已然不存在。他已经证悟空性,没有生死。他就在这个法界中,你若有观察能力你就会知道,释迦牟尼佛与时同在,无处不在,任何世界都有他的存在。  释迦牟尼在往世成佛以后又到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4264245.html
  • 佛道关于生死、形神问题的争论

    如何不死”,因此就形成佛道两教在生死问题上的根本不同。  在历史上的长期社会生活中,生死问题在人们众多的苦难问题中占有突出的地位,它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问题。这不仅因为对人们来说,生有生的痛苦,死有...家演变而来,吸收儒道两家的思想,而杂以阴阳五行,谶纬迷信以及巫术练养等方术。汉末以来道教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生死问题,并且以如何达到“长生不死”为目标。《太平经》中说:“古今要道,皆言守一,可长存...

    汤一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2864380.html